(1)《金文文献集成》总目录:http://ishare.iask.sina.com.cn/f/15037957.html
(2)《甲骨文献集成》总目录:http://ishare.iask.sina.com.cn/f/21333869.html
(3)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总目录:
http://ishare.iask.sina.com.cn/f/21556281.html
Tuesday, 21 February 2012
建议参考资料:假借字的类型与特征
建议参考资料:假借字的类型与特征
(1)王凤阳:《汉字学》(第十三章),长春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。
(2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九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3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4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5)王辉:《古文字通假释例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1993年。
(6)刘钰、袁仲一:《秦文字通假集释》,西安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9年。
(7)白於蓝:《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》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8年。
(1)王凤阳:《汉字学》(第十三章),长春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。
(2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九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3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4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5)王辉:《古文字通假释例》,台北:艺文印书馆,1993年。
(6)刘钰、袁仲一:《秦文字通假集释》,西安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9年。
(7)白於蓝:《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》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8年。
建议参考资料:形声字来源探论
建议参考资料:形声字来源探论
(1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八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4)刘钊:《古文字构形学》(第五章)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(5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1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八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4)刘钊:《古文字构形学》(第五章)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(5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建议参考资料:不易辨认的形声字
建议参考资料:不易辨认的形声字
(1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八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4)刘钊:《古文字构形学》(第五章)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(5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6)黄巽斋:<论亦声字,兼论形声会意的分野>,《说文学研究》(第二辑),2006年,252-258页。
(1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八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4)刘钊:《古文字构形学》(第五章)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(5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6)黄巽斋:<论亦声字,兼论形声会意的分野>,《说文学研究》(第二辑),2006年,252-258页。
建议参考资料:表意字对词意研究的作用
建议参考资料:表意字对词意研究的作用
(1)陈枫:《汉字义符研究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6年。
(2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(第三、四章)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石定果:《说文会意字研究》(第一章),北京: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,1996年。
(4)姚孝燧:《许慎与说文解字》(第七、十章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。
(5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一、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1)陈枫:《汉字义符研究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6年。
(2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(第三、四章)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石定果:《说文会意字研究》(第一章),北京: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,1996年。
(4)姚孝燧:《许慎与说文解字》(第七、十章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。
(5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一、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建议参考资料:形声字分类探论
建议参考资料:形声字分类探论
(1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八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4)刘钊:《古文字构形学》(第五章)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(5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1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八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3)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·现当代卷》(第十卷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(需下载阅读器DJ Viewer以阅读之)。
(4)刘钊:《古文字构形学》(第五章)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年。
(5)李国英:《小篆形声字研究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建议参考资料:“六书”对汉字分类的贡献
建议参考资料:“六书”对汉字分类的贡献
(1)张玉金、夏中华:《汉字学概论》(第五章),桂林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
(2)王凤阳:《汉字学》(第十一章),长春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。
(3)班吉庆:《汉字学纲要》(第二章),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2001年。
(4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六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5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6)石定果:《说文会意字研究》(第一章),北京: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,1996年。
(7)姚孝燧:《许慎与说文解字》(第七、十章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。
(1)张玉金、夏中华:《汉字学概论》(第五章),桂林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
(2)王凤阳:《汉字学》(第十一章),长春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2年。
(3)班吉庆:《汉字学纲要》(第二章),南京:江苏古籍出版社,2001年。
(4)裘锡圭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六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5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三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6)石定果:《说文会意字研究》(第一章),北京: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,1996年。
(7)姚孝燧:《许慎与说文解字》(第七、十章),北京:中华书局,1983年。
建议参考资料:“隶变”是汉字字形演变的重要阶段
建议参考材料:
(1)赵平安:《隶变研究》,保定:河北大学出版社,2009年。
(2)裘锡圭:《文字学概要》(第四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3)蒋善国:《汉字形体学》(第四章),北京:文字改革出版社,1959年。
(4)陆锡兴:<论隶变研究的新进展>,《中国文字学报》(第一辑),2006年,151-164页。
(1)赵平安:《隶变研究》,保定:河北大学出版社,2009年。
(2)裘锡圭:《文字学概要》(第四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3)蒋善国:《汉字形体学》(第四章),北京:文字改革出版社,1959年。
(4)陆锡兴:<论隶变研究的新进展>,《中国文字学报》(第一辑),2006年,151-164页。
Wednesday, 1 February 2012
建议参考资料:汉字字形演变的阶段、特点
有关议题,建议同学完成至隶书阶段即可。
请参考下列资料:
(1)裘锡圭:《文字学概要》第四、五章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王宁:《汉字学概要》第二章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(3)刘志成:《汉字学》第五、六章,四川:天地出版社,2002年。
(4)梁东汉:《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》第三章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81年。
(5)林澐:《古文字研究简论》第三章,长春:吉林大学出版社,1986年。
(6)张素凤:《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。
(7)郑振峰:《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》第四章第二节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6年。
(8)赵诚:《甲骨文字学纲要》第五、十章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3年。
(9)黄文杰:《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8年。
(10)李俊宪:《战国秦汉货币文字研究》,山东大学博士论文,2008年。
(11)赵学清:《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》第三、四章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5年。
(12)曹锦炎:《鸟虫书通考》第一、二章,上海:上海书画出版社,1999年。
(13)赵平安:《隶变研究》,保定:河北大学出版社,2009年。
(14)赵诚:<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>,选自 赵诚:《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1年。
(15)谢光辉:<秦文字形体研究>,选自 曾宪通:《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》,广州: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2年。
(16)姚孝遂:<古汉字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>,选自 姚孝遂:《姚孝遂古文字论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0年。
(17)黄锡全:<先秦货币文字形体特征举例>,选自 李有清《于省吾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》,长春:吉林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请参考下列资料:
(1)裘锡圭:《文字学概要》第四、五章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8年。
(2)王宁:《汉字学概要》第二章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(3)刘志成:《汉字学》第五、六章,四川:天地出版社,2002年。
(4)梁东汉:《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》第三章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81年。
(5)林澐:《古文字研究简论》第三章,长春:吉林大学出版社,1986年。
(6)张素凤:《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。
(7)郑振峰:《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》第四章第二节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6年。
(8)赵诚:《甲骨文字学纲要》第五、十章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3年。
(9)黄文杰:《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8年。
(10)李俊宪:《战国秦汉货币文字研究》,山东大学博士论文,2008年。
(11)赵学清:《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》第三、四章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5年。
(12)曹锦炎:《鸟虫书通考》第一、二章,上海:上海书画出版社,1999年。
(13)赵平安:《隶变研究》,保定:河北大学出版社,2009年。
(14)赵诚:<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>,选自 赵诚:《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1年。
(15)谢光辉:<秦文字形体研究>,选自 曾宪通:《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》,广州: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2年。
(16)姚孝遂:<古汉字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>,选自 姚孝遂:《姚孝遂古文字论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0年。
(17)黄锡全:<先秦货币文字形体特征举例>,选自 李有清《于省吾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》,长春:吉林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Monday, 16 January 2012
建议补充材料:“汉字的起源”、”汉字的来源“
有关课题,请参考相关参考书、论著。* 者为重要参考对象。
(1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二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2)董锟:《中国汉字源流》(第一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8年。
(3)刘志成:《汉字学》(第二章),成都:天地出版社,2002年。
(4)王宁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二章)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(5)张玉金、夏中华:《汉字学概论》(第三章),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*
(6)拱玉书、颜海英、葛英会:《苏美尔、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》,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9年。*
(7)李孝定:<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>(上下篇),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》(第9册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。*
(8)李先登:<再论汉字的起源与形成>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23辑,北京:中华书局,2002年。*
(9)李运富:<论“汉字起源”的具体所指>,李运富:《汉字汉语论稿》,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8年。*
(10)王晖:<新石器晚期组词成句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>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27辑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。*
(11)曾宪通:<汉字起源的探索>,曾宪通:《曾宪通学术文集》,汕头:汕头大学出版社,2002年。*
(1)高明: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(第二章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6年。
(2)董锟:《中国汉字源流》(第一章)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8年。
(3)刘志成:《汉字学》(第二章),成都:天地出版社,2002年。
(4)王宁:《汉字学概要》(第二章)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(5)张玉金、夏中华:《汉字学概论》(第三章),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*
(6)拱玉书、颜海英、葛英会:《苏美尔、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》,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9年。*
(7)李孝定:<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>(上下篇),董莲池:《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》(第9册),北京:作家出版社,2006年。*
(8)李先登:<再论汉字的起源与形成>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23辑,北京:中华书局,2002年。*
(9)李运富:<论“汉字起源”的具体所指>,李运富:《汉字汉语论稿》,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8年。*
(10)王晖:<新石器晚期组词成句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>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27辑,北京:中华书局,2008年。*
(11)曾宪通:<汉字起源的探索>,曾宪通:《曾宪通学术文集》,汕头:汕头大学出版社,2002年。*
Friday, 13 January 2012
建议补充材料:大堂课第一讲《汉字的性质》
建议补充材料:
(1)刘志威:《汉字学》,成都:天地出版社,2002年。
(2)张玉金、夏中华:《汉字学概论》,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
(3)王宁:《汉字学概要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(4)姚孝遂:<再论古汉字的性质>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17辑,北京:中华书局,1989年。
(5)李运富:<汉字性质综论>,李运富:《汉字汉语论稿》,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8年。
(6)裘锡圭:<汉字的性质>,裘锡圭:《裘锡圭自选集》,郑州:河南教育出版社,1994年。
请到图书馆、书局查询。若无,请到ishare sina下载。
(1)刘志威:《汉字学》,成都:天地出版社,2002年。
(2)张玉金、夏中华:《汉字学概论》,南宁:广西教育出版社,2001年。
(3)王宁:《汉字学概要》,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(4)姚孝遂:<再论古汉字的性质>,《古文字研究》第17辑,北京:中华书局,1989年。
(5)李运富:<汉字性质综论>,李运富:《汉字汉语论稿》,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8年。
(6)裘锡圭:<汉字的性质>,裘锡圭:《裘锡圭自选集》,郑州:河南教育出版社,1994年。
请到图书馆、书局查询。若无,请到ishare sina下载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